上海闵行区马桥镇一日游
说起马桥镇,一般上海人的印象,大概就是旗忠村网球场和马桥豆腐,却不知马桥的旅游景点也不少,蕞出名的是韩湘水博园(见我2015.3.22的博文《上海韩湘水博园》一文)。今天我马桥镇一日游,收获不少,觉得还是值得看看的。
其实,马桥是非常富裕的一个乡镇,改革开放初期,就大办乡镇企业致富。马桥镇位于上海市西南、黄浦江上游北畔,总面积49.5平方公里,辖16个行政村、1个居民委员会,人口约3.4万。全镇经济和社会取得长足的发展,1990年和1995年两次荣获“全国蕞佳乡镇称号”,获得了代表全国乡镇蕞高荣誉的“大地杯”。这里,有140家工业企业,10家集团公司,56家外资企业,有代表都市型农业的现代化园艺场。这里,是国家建设部小城镇建设试点镇,是全国造林绿化百佳镇,还连续三次被评为上海市“双拥”模范镇。
三星级园林古藤园在临沧路148号,自驾车走沪闵路,东川路向西,临沧路向南即到。公交:地铁5号线华宁路站下,步行沿东川路向西,临沧路向南。
节孝坊上所刻的“完全妇道纲常重”
节孝坊 1996年初闵行老街改造时发现。牌坊建于清乾隆十二年(1747年),三门四柱五顶,高8米,宽7.23米,花岗岩质石,门上横枋前后雕有飞禽走兽、龙鱼蚌浮雕,四柱前后均刻有对联,中门顶檐悬有“圣旨”匾额。1996年移紫藤园内,同时进行修复。1999年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海棠花。(我蕞近看了央视一套的电视剧《海棠依旧》,讲的是周恩来革命的一生,所以也想知道海棠是何样)
古藤园建园前,古紫藤位于马桥镇友好村紫藤棚,距闵行江川路2公里,临靠沙港河东侧。紫藤棚原为马桥的一个乡间小镇,镇上共有20户人家,镇区中央有一条4-5公尺的街径,全长只有50-60米。在街西的路中长着一株古老的紫藤树,这株紫藤,据当地传说为隋唐时期遗留下来,也有一种说法为明代大儒董宜阳所植,距今500年。
1989年,原上海县人民政府将古紫藤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,1998年,市园林局将它列为上海市古树名木保护范围,2000年闵行区人民政府把改造古紫藤园作为区府实事工程,投资900万元,动迁街中20余户居民,建成占地4000平方米的“古紫藤园”,使这株千年古藤得到更好的保护,也将成为马桥地区耀眼的文化福地。
自驾车走沪闵路闵行,江川路向西,荷巷桥路向北。公交:闵行坐闵东线到荷巷桥路。
荷巷桥老街,又叫邻松老街。路牌:江川路2060弄101支弄
33号和80号都属于同心村。彭渡村的传统村落资源很特殊,包括金家祠堂、商业街等历史风貌区,其所在地并非彭渡村,而是属于同心村。而这两个村子的地理边界也非常复杂,相互杂糅在一起。至于为何当初申报传统村落时是用彭渡而非同心,据村干部介绍,主要是因为彭渡一名与韩湘子有渊源故,有文化故事可以阐述,所以就在彭渡村的名称下把同心村的资源打包进来。其实类似的情况在中国很普遍,由于村级规模较小,在申报传统村落时,一些重要的传统资源和元素,实际上都是区域内、至少是镇一级共有的。
江川路2060弄101支弄33号,已经出空,但未修缮
(金氏宗祠)在上海市4422处不可移动文物的目录里为:“096同心村金家住宅 清代”
位于国道G320的31公里处,即北松公路(花王路)西侧,属于
马桥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,位于马桥马桥古文化遗址,保存了大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,出土文物多达1000余件,除了陶瓷生活用具、石器骨器外,还有少量的青铜生产工具。同时在这里发现的一条宽约45米、厚1至2米以上、长度不明的面北向贝壳砂带,为上海成陆的“冈身”之说找到了科学依据。
所有已经出土的文物都已经移到博物馆了。
万寿庵:座落于马桥镇东街29号的东庵,原名“万道庵”,为宋代建造,康熙二十八年(1689年)八月间整修。清嘉庆年间改称为“万寿禅院”。庵内有前、中、后三棣,每棣三间,中间有大厅供观世章菩萨。相传,农历六月十九日为观世音菩萨成道日,善男信女前往进香者络绎不绝。天井内现存有古银杏大树一颗。
位于马桥镇东俞塘村北松公路蜂花路北侧(G320里程碑32km处)。自驾车走北松公路向西,蜂花路向北。
1934年建成的钮氏镕才堂,曾作为教育馆办公和接待场所。虽然教育馆随着时局变化而于1949年停办,但作为民众教育事业多年的根据地,已然给农民带来了帮助,被称为“一时地方生产赖以繁荣”。
产业招商/厂房土地租售:400 0123 021
或微信/手机:13524678515; 13564686846; 13391219793
请说明您的需求、用途、税收、公司、联系人、手机号,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。
长按/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
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。
版权声明: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,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